因为连饭都吃不上时,人是没有心思再去思考其他的。这还是头一次,她听到自家儿子有了对未来的希冀。
虽渺小,却囊括了她们所有人。
一家子狠狠抱在一起,痛哭了一场,再三感谢了华夏书院的恩情,方才罢休。
今夜,无数人听着这歌声,心绪起伏,没有入睡。
而今夜,伴随着这旋律响彻整个河南府的,还有一华夏书院山长写就的诗词。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……”
金銮殿上,皇帝反复吟诵着这词,不断品鉴着,越看,越是喜欢。
“这小子,哪里有像他说的那样不善诗词,明明写的很好嘛!虽不按标准的格式韵律去走,却别有一番风味,浑然一体,潇洒畅快,倒是令我也开了眼界!”
徐常侍躬身站在一旁,小心翼翼的观察着上面的脸色,笑盈盈回复道。
“可不是么,听说这词还是在潘阆先生逼迫之下完成的,刚开始,那童启还不愿书写,再三推辞,最后不得已,才一挥而就。如此贤才,实在是难能可贵啊。”
这年头,大家都极其喜欢互通书信,写诗词唱和,就类似于现代的朋友圈那般普遍。
因此,童启这词刚写出来,潘阆便立马抄写了一份,分享给了徐常侍。
不少京城内的大儒也有收到,均是喜爱非常。
甚至还有人抄写到那扇面上,百般安利给其他人。
在童启还未知晓的情况下,他的诗名已响彻整个大奉朝。
皇帝乍然听到潘阆的名字,依旧不太喜欢。
可冲着手中的好文字,也不愿多说什么了,只感叹道。
“唉,这华夏书院的山长的确是个有大才的,既具文人的风骨,又有着一心为朝廷的心,即便有时候说话促狭,可那也是因为年轻气盛,不懂事,若天下皆是这般贤才,我也不必再焦虑百年之后的事情了。对了,听闻他手下第一批的学生们皆已中了府试?最快的话,站到我面前,也得是后年了吧……”
一旁的徐常侍低头称是,“乡试和会试皆是三年两届,怎么也得到后年了。”
“可惜啊,朕苦等贤才,也不知何时才能看到这童山长的影子了,但愿他的学生们争点气,莫败坏了老师留下的好名声才是。”
徐常侍跟随着赔笑两下,见皇上眼中感慨,不由心神一动。
看来他这好友潘阆的确是走对了路。
以如今皇上对他的态度,即便是入朝为官,只怕也难以建树,倒不如去那什么华夏书院当先生,若有朝一日,这书院一举飞黄腾达,教出个好徒弟来,不也就如同那龙胜书院一般。
挺直了腰杆么?
届时什么罪名之类的,想来也很容易赦免了。
他默默给自家好友争取着印象分,深藏功与名。
暗地里,则推波助澜,给童启在文坛上的地位,再次加了一把大火。
第39章(加更)招募赞助
作为文坛之中的后起之秀,童启的声名鹊起,很快便引起了不少
人的注意。
其中,便有上次答应了蹴鞠大赛的龙胜书院斋长,冯子川。
他将在州府中见到童启,且答应了对方提议的蹴鞠赛一事,告知给了山长宗广济。
对方喜不自胜。
宗广济出身自鲁地大儒仕宦之家,乃前朝有名的宗家之后。光是族中当过官的,便有上百人!
族内老少皆读过书,识过字,盛时,据说就连他们手底下的奴婢、侍从们也各个诵读《诗经》,做得一手好文章!
可传到宗广济这一代,声名已有些摇摇欲坠。
他祖父是龙胜书院第一届山长,酷爱教人读书识字,可宗广济本人,却是个比起文来更爱武的。
从小便梦想学习自己的偶像李白,仗剑走天涯,奈何被俗世所牵绊,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,赶鸭子上架当了山长。
实际上,他平日里很少管书院内的事,都是由各斋长、教授一起商量着负责,唯一喜欢的便是蹴鞠,经常带着书院里的学生、教授们去踢一场,大汗淋漓,畅快无比。
可惜自当今圣上隐隐透出一些重文轻武的风声后,踢蹴鞠的人慢慢就少了很多。
再加上不少学生嫌弃脏兮兮、汗津津的,影响文人风度。
如今想凑齐一个队,已经是非常困难。
没想到华夏书院的山长竟也会喜欢,还要搞什么蹴鞠大赛,他顿时有种寻到了久违知己的感觉!
当下,便恨不得连书也不教了,亲自带队去伊川赴约。
冯子川忙将人给拦了下来,道,“话不是如此说,山长您这次带队前去,可不能只是为了踢蹴鞠一事啊,更有的,还得想办法摸清这家书院背后的路数。”
“路数?”宗广济一脸茫然。
“没错,您想想看,他不过一个十一岁的孩童,充其量也只是个秀才,却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,将华夏书院打出名声,成长到如今跟我们差不多的地位,这背后说是没有人,又怎么可能呢?如今许翰林在朝廷内,正缺一个往上走的功绩,若能将这书院收为三皇子名下……届时增添了人才势力不说,倘有一日,对方得登大宝,我们岂不是鸡犬升天?”
宗广济惊了一跳,狠狠皱起眉头,怒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