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风呼啸着掠过紫禁城的飞檐,太和殿内却一片寂静。年仅十二岁的太子弘晖身着龙袍,端坐在空荡荡的龙椅上,稚嫩的脸庞在烛火下显得格外苍白。他的身后,一道明黄色的珠帘后,端坐着身着凤袍的甄嬛——如今的太后,正透过珠帘,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下方群臣。
“太子年幼,难以独掌朝政。”甄嬛的声音清冷而威严,在大殿中回荡,“哀家暂摄国政,待太子成年,即刻还政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顿时哗然。“太后此举不合祖制!”礼部尚书率先站出,“自古女子不得干政,还请太后三思!”
甄嬛嘴角勾起一抹冷笑,轻轻抬手,示意太监呈上一卷黄绫。“这是先帝遗诏。”她的声音不疾不徐,“先帝临终前,特命哀家辅佐太子,直至其能独当一面。诸位大人,可有异议?”
众人望去,黄绫上赫然是玄凌的亲笔字迹。虽然有人怀疑这遗诏的真伪,但在甄嬛凌厉的目光下,也无人敢再多言。弘晖坐在龙椅上,看着母亲曾经的盟友如今却成了自己最大的“监护人”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想起母后临终前的嘱托,握紧了拳头,暗暗誓一定要尽快成长起来。
垂帘听政的第一日,甄嬛便展现出了铁血手腕。她先是以“扰乱朝纲”之罪,将几位公然反对她的大臣罢官免职;接着又提拔了一批自己的亲信,牢牢掌控住了军政大权。而弘晖,在她的安排下,每日除了读书学习,几乎没有任何实权。
“太后,太子今日又不肯去上书房。”小太监战战兢兢地向甄嬛禀报。
甄嬛放下手中的奏折,微微皱眉:“去把太子叫来。”
片刻后,弘晖被带到了慈宁宫。他倔强地昂着头,眼神中满是不甘:“儿臣不想再当这傀儡!”
“傀儡?”甄嬛轻笑一声,站起身来,缓步走到他面前,“哀家这么做,都是为了你好。你以为这江山是那么好坐的?朝堂之上,各方势力盘根错节,太后党羽虽弱,但依然暗流涌动;边疆年羹尧旧部蠢蠢欲动,随时可能叛乱。若不是哀家替你震慑群臣,这江山,早就改姓了!”
弘晖咬着嘴唇,沉默不语。他知道太后说得没错,但心中的憋屈却难以消散。“那母后呢?”他突然抬头,“母后临终前让我小心你,难道她也错了?”
甄嬛的眼神微微一滞,随即恢复如常:“你母后是怕哀家夺了你的皇位。可哀家问心无愧,自始至终,都是为了这江山社稷。”她顿了顿,又道,“你若想尽快亲政,就好好读书,学习治国之道。等你有了足够的能力,哀家自然会还政于你。”
弘晖虽然心中仍有疑虑,但也明白,眼下他别无选择。从那以后,他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,研读兵法、史书,同时暗中观察朝堂局势,拉拢支持自己的势力。
而甄嬛,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。她一方面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,另一方面,也在试探弘晖的底线。她故意在一些决策上与弘晖产生分歧,观察他的反应。
一日,边疆传来急报,年羹尧旧部起兵叛乱。朝堂之上,大臣们分成两派,一派主张立即派兵镇压,另一派则建议先议和。弘晖站出来,慷慨陈词:“叛军作乱,若不及时镇压,必将养虎为患。儿臣请太后下令,出兵平叛!”
甄嬛看着他,眼中闪过一丝赞赏,但嘴上却道:“太子年少气盛,这打仗岂是儿戏?哀家认为,先派人议和,摸清对方底细,再做打算。”
两人的意见僵持不下,最后,甄嬛还是以“太子经验不足”为由,否决了弘晖的提议。弘晖心中愤怒不已,却只能默默忍受。
回到东宫后,弘晖召见了温实初。此时的温实初,已成为他最信任的心腹之一。“温大人,太后如此独断专行,我该如何是好?”
温实初沉思片刻,道:“殿下莫急。如今太后势大,我们不可硬拼。殿下可先假意顺从,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。另外,找到您的妹妹,有她相助,或许能打破这僵局。”
弘晖点点头,眼神中重新燃起斗志。他知道,想要从甄嬛手中夺回权力,这条路注定充满艰难险阻,但为了完成母后的遗愿,为了坐稳这江山,他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。
而此时的甄嬛,坐在凤椅上,望着手中的密报,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。弘晖的一举一动,都在她的掌握之中。她垂帘听政,一方面是为了稳固江山,另一方面,也是在考验这位未来的天子。只有经历过权力的洗礼,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明君。
夜色渐深,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。慈宁宫与东宫的灯火遥遥相望,仿佛两颗对峙的星辰。一场关于权力的较量,正在这寂静的夜色中悄然展开。而谁能笑到最后,成为这江山真正的主人,一切都还是未知数。
喜欢凤仪昭昭:母凭子贵封皇贵妃请大家收藏:dududu凤仪昭昭:母凭子贵封皇贵妃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