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林医生的建议,我们约定了每周两次的心理咨询。起初,白雪依然非常抗拒。她会默默地坐在那里,一言不发,任凭林医生如何引导,她都像一尊雕塑。我坐在旁边,看着她封闭的样子,心中焦急却又无可奈何。
然而,林医生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专业素养。她没有强迫白雪开口,而是尝试了各种非语言的治疗方式。其中,艺术疗法似乎对白雪产生了一些作用。林医生会给她提供画笔和纸张,让她自由地涂鸦、描绘。
白雪第一次拿起画笔时,手抖得厉害,笔尖在纸上划出歪七扭八的线条。她的画作充满了黑色的线条和灰暗的色块,像一团团无法解开的乱麻,将所有色彩都吞噬殆尽。我知道,那是她内心痛苦的具象化。
林医生没有评价,只是静静地看着。她鼓励白雪:“没有关系,想画什么就画什么,想怎么画就怎么画。这是你内心的表达。”
渐渐地,白雪开始有所改变。她画的线条不再那么凌乱,灰暗的色块中,偶尔会渗入一点点微弱的色彩。
有一次,她画了一幅画。画面上,是一朵被无数尖锐的荆棘层层环绕的花朵。花朵的颜色是黯淡的,几乎要被荆棘完全遮蔽。但仔细看,那花瓣的边缘,却透着一丝微弱的绿色,仿佛在绝望中努力挣扎着生长。
我看着那幅画,心中猛地一颤。那朵花,不就是白雪自己吗?被过去的痛苦和自我厌恶层层包裹,却依然在寻求着一丝生机。
林医生也注意到了这幅画,她没有直接评论,只是温和地问道:“这朵花,它想说什么?”
白雪的指尖轻柔地抚摸着画上的花朵,她的眼神中,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情绪波动。她犹豫了很久,才轻声说道:“它……它想冲破荆棘……它想……活下去。”
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。这是白雪第一次,如此清晰地表达她对生命的渴望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句子,更是她内心深处,对自我救赎的呐喊。
林医生微笑着点点头,看向我:“先生,您呢?您在这朵花中,看到了什么?”
我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。我告诉林医生,我看到了希望,看到了白雪内心的坚韧。
在林医生的引导下,我也开始倾诉我内心深处的感受。我谈到了复仇后的空虚,谈到了对孩子夭折的遗憾,谈到了我对白雪的爱恨交织。我承认,我曾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,以为毁灭一切就能获得解脱。但事实是,我被困在了自己的执念里,也困住了白雪。
“你对她的‘惩罚’,其实也是你对自己的一种‘惩罚’。”林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,“因为你无法原谅自己曾经的脆弱和被欺骗。”
我愣住了。我从未这样想过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受害者,是“正义”的执行者。但林医生的话,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。或许,我的“惩罚”念头,并非真的为了伸张正义,而是为了掩盖我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失望和愤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