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鱼怪作祟的棘手之事被顺利解决,宁五叶便从魂魄离体的危险境地中解脱出来,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。
在经过悉心调养,喝了几天药之后,他的身子骨愈康健,红润的气色重新爬上脸颊,眼中也满是少男儿郎朝气与灵动。
如今,宁五叶每次路过宁安庙,都会怀着虔诚之心特地前去上香。
这座庙,不仅是供奉宁安大人的神圣之地,更是他心中的感恩之所,承载着他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宁安等人的深深敬意。
宁五叶今年刚满岁,在这个重要的年纪,他的母父为他起了个闺名——乐平。
从今后,五叶便成了他亲昵的小名。
他的三个姐姐,早在之前就有了寓意美好的大名,分别是宁冕、宁谦、宁御。在当地的风俗里,毕竟宁五叶是男孩子,名字不必追求过于华丽好听。
民间一直流传着“贱名好养活”的说法,所以大多数男孩子都是在岁之后才正式取名。
宁五叶却很是喜欢自己的新名字。“乐平”,简单二字,却饱含着父母对他一生平安喜乐的殷切期望。
每当他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,或是听到旁人唤他“乐平”,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与自豪。
往后,他便是宁乐平了。
这日傍晚,夕阳的余晖如金纱般洒落在宁家村的小道上,书院放学的钟声悠悠回荡。
宁乐平如往常一样,背着布书包,步伐轻快地朝着与伙伴们约定的老地方奔去。
那是村子东头的一片开阔草地,四周野花烂漫,微风拂过,送来阵阵芬芳。
不一会儿,伙伴们陆陆续续赶到,大家相视一笑,便迅摆开架势,准备来一场充满乐趣的“音乐会”。
宁乐平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他自制的简易竹笛,那是他用村头老竹精心制作而成的。
伙伴们也纷纷拿出各自的“宝贝”乐器,有粗糙的二胡,有不知从哪淘来的破旧手鼓,还有用竹筒和丝线做的简单弹拨乐器。
随着宁乐平吹响第一声笛音,清脆悦耳的旋律在空气中散开,伙伴们默契地跟上节奏。
二胡出略带沙哑却充满韵味的声响,手鼓“咚咚”作响,弹拨乐器则用那质朴的音色与之应和。
他们演奏的,是宁家村代代相传的民歌民谣。
这些民歌民谣,就像村子里潺潺流淌的小溪,虽不知源头是哪位人士所写,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滋润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田。
歌词里,有对丰收的祈愿,有对爱情的憧憬,有对家乡山水的赞美。
孩子们用他们纯真的嗓音和略显稚嫩的演奏,赋予了这些古老歌谣新的活力。
草地上,孩子们尽情地吹拉弹唱,欢笑声、歌声交织在一起。
路过的村民们听到这热闹的声响,也慢下了脚步,静静地听着。
墨羽与母亲墨昭熙一路行来,本是为了探寻各地风土人情。
这日,他们途经宁家村,正悠然漫步,忽闻一阵欢快的歌声传来。
那歌声如灵动的鸟儿,在空气中婉转跳跃,瞬间抓住了他们的耳朵。